欢迎浏览FB体育网站!!
行业资讯
FB体育华电重工2024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时间: 2024-08-23浏览次数:
 FB体育物料输送系统工程适用于有大宗散货装卸、储存、输送需求的行业,涉及工程设计服务、机械制造、工程建设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工程整体解决方案和产品系统化集成高端研发设计服务,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的行业。该行业兼具工程设计服务业和重型机械制造业的诸多基本特征,与国民经济增长和下业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具有周期性特点,不过因下业众多,其周期性不利影响相对较小。  物料输送系统工程行业与

  FB体育物料输送系统工程适用于有大宗散货装卸、储存、输送需求的行业,涉及工程设计服务、机械制造、工程建设等领域,为客户提供工程整体解决方案和产品系统化集成高端研发设计服务,属于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和鼓励发展的行业。该行业兼具工程设计服务业和重型机械制造业的诸多基本特征,与国民经济增长和下业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具有周期性特点,不过因下业众多,其周期性不利影响相对较小。

  物料输送系统工程行业与电力、港口、煤炭、冶金、化工、建材、采矿等下业密切相关。2018年以来,物料输送系统工程在上述行业的应用,开始向数字化、智能化、节能环保转型升级。“双碳”目标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紧迫要求,煤电、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造纸等行业面临低碳工艺革新和数字化转型,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公转水”,为物料输送系统及智能化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以港口机械为例,随着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不断增长,对港口码头装卸效率提出更高的要求,港口智能化趋势也逐渐明显,已发展到人工远程操控的半自动化阶段,逐步向全自动化、无人值守迈进,针对港口行业需求,公司已研发出环保、高效的新型岸桥等智慧港口产品,取得授权专利162项,其中国内发明专利34项,国际发明专利6项。

  在物料输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公司的管状带式输送机、长距离曲线带式输送机、环保圆形料场都是市场的先行者和领跑者,依托科技创新和应用,公司始终保持细分行业的领先地位。公司同时具备技术研发、系统设计、核心装备制造和大型项目管理能力,在电力、港口FB体育、冶金、石油、化工FB体育、煤炭、建材及采矿等多个行业具有众多良好的项目总承包业绩,业务体系完整、一体化程度高,在物料输送行业表现出领先的整体服务实力。

  除本公司外,物料输送系统工程行业主要还有三类参与者:第一类为设计院,如电力、钢铁、冶金、港口等行业的各类专业设计院,该类参与者根据项目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提出技术解决方案;第二类为设备制造商,该类参与者根据设计和合同标准进行各部件设备生产并组装,主要作为物料输送系统设备提供商;第三类为建设施工企业,主要提供物料输送系统的建设施工安装服务。一般而言,同时具备系统设计能力、大型项目管理能力、关键设备供应能力的企业在行业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除锅炉、汽轮机、发电机等三大主机以外的电站配套设备均为辅机,这些设备直接关系到发电机组的稳定运行,具有可靠性要求高、制造难度大等特点。公司的热能工程业务为电站提供四大管道系统、空冷系统两类辅机系统以及电厂综合能效提升及灵活性改造服务。电站四大管道系统行业、电站空冷系统行业、电厂综合能效提升及灵活性改造行业的发展受火电增量投资及存量改造的规模和增长幅度影响较大,而电厂增量投资和存量改造规模又与国家宏观经济密切相关,因此热能工程行业与宏观经济的周期基本一致。

  四大管道在国内火电厂的大规模应用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2021年以来,受到风、光、火、储新能源大基地建设兴起,百万千瓦级高效超超临界煤电调峰机组建设有所增加。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6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0.71亿千瓦,同比增长14.1%,其中火电机组装机容量约14.05亿千瓦,同比增长3.6%。

  电站四大管道行业内竞争分为三类:第一类参与者为国有专业管道公司,包括本公司及中国水利电力物资有限公司等,这些公司的经营历史悠久、经营规模较大、技术实力较强,并且专注于本行业业务;第二类参与者为逐步进入本行业并取得一定业绩的非国有企业;第三类参与者为普通管道生产企业,这些公司具备一定的四大管道加工能力。

  本公司掌握了四大管道系统的设计、工厂化配制的全套工艺流程和超超临界机组管道用钢焊接技术等核心技术,打造了大容量、高参数火电机组四大管道领域的品牌优势,在业内具有良好的口碑,公司管道业绩领先于业内主要竞争对手,在质量方面得到业内普遍认可,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

  电站空冷技术是为解决“富煤缺水”地区建设火电厂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汽轮机乏汽冷却技术,其应用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目前国内最大的空冷机组单机容量已达到1,000MW级。我国投产使用的电站空冷系统占全球总量的60%。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站空冷系统市场。受“双碳”政策影响,煤电电源建设有所减少,空冷行业受到冲击。

  本公司同时具备系统总包、系统设计、核心设备制造及系统集成能力,先后为多个电厂提供了空冷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国投哈密2×660MW超临界机组、新疆天河2×330MW机组、神华准东2×660MW超临界机组、华能西宁2×350MW机组、新疆天富2×660MW机组等空冷岛项目,已成长为空冷系统行业有力的竞争者。

  火电机组是我国电力安全可靠供应的“压舱石”和“稳定器”,正逐步转变为在提供电力、电量的同时,具备提供可靠容量、调峰调频等辅助服务的基础性、调节性电源。公司电厂综合能效提升及灵活性改造业务主要是通过对热力系统、主辅机系统进行升级改造,降低机组发电煤耗,提升机组运行灵活性,充分响应电力系统的波动性变化,增加机组的调峰能力。

  公司具备改造技术方案制定、项目总承包及系统集成能力,先后为多个电厂提供了机组改造总包服务,包括可门电厂1号机组综合能效提升、土右1、2号机组灵活性改造、河西电厂1、2号机组灵活性改造、红雁池电厂1、2号机组灵活性改造等多个能效提升和灵活性改造项目,是除三大主机厂外优秀的火电机组改造项目的实施方。

  2021年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已发布《关于开展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的通知》,并会同有关方面制定了《全国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实施方案》。2022年4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六部委发布《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点领域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明确给燃煤发电机组、燃煤供热锅炉等划定各类指标基准线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要求加快构建适应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2023年9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新建煤电机组全部实现灵活性制造,现役机组灵活性改造应改尽改。2023年11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关于建立煤电容量电价机制的通知》提出,容量电价机制适用于合规在运的公用煤电机组,不满足国家对于能耗、环保和灵活调节能力等要求的煤电机组,不执行容量电价机制。2024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再次将我国煤电的产业政策顶层设计推向焦点。在以电网为主要电力利用方式的前提下,煤电正在为可再生能源成为主要电量生产者保驾护航。

  公司的钢结构业务主要为电力、港口、码头、矿山、石化等工业企业提供承受大载荷的钢结构产品及工程总承包服务,按照服务领域划分,属于重型钢结构行业。本公司钢结构业务发展历史早,汇聚了一批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并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在钢结构行业尤其是电力行业重型钢结构领域得到了客户广泛认可。

  在大跨度空间钢结构领域,公司率先将超大跨度预应力管桁架结构引入电厂煤场封闭改造治理行业,建成当时国内最大单跨(197米)封闭料场,目前以总包方式建成同类料场封闭项目70余个,实现五大发电集团全部覆盖,行业内业绩领先。

  在钢结构冷却塔领域,国家积极倡导用钢结构建筑代替混凝土建筑,这为公司钢结构冷却塔业务创造了有利的契机。公司建成的华电土右电厂钢结构冷却塔是国内第一座钢结构冷却塔,获得了业界的好评,后续又建成新疆哈密电厂钢结构冷却塔等项目,奠定了钢结构冷却塔业务在国内的市场地位。

  在风电塔架领域,塔架作为风力发电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扮演着承载和支撑风力发电机的重要角色。通常情况下,这些塔架由经过卷制和焊接处理的钢板构建而成,其形状可以是柱状或锥状结构,以确保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相对于产业链其他环节,风电塔架是风机大型化下单吨盈利相对稳定的产品。报告期内,公司所属子公司签订了“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和林格尔数据中心集群绿色能源供给示范项目、天津宝坻大白庄、黄庄镇200MW风电塔筒项目、湖南华电永州宁远桐木漯200MW风电项目、湖南华电永州江永松柏二期70MW风电项目等风电塔架合同。

  在电站钢结构领域,重型钢结构业务涉及众多特殊结构部件和超大型结构部件的制造,相关工程关系到下游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稳定性,因此对设计、制造工艺、项目管理等能力的要求较高。经过长期市场竞争,形成少数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型企业以及大量中小企业并存的局面。报告期内,公司所属子公司签订了上海锅炉厂国能沧东锅炉钢结构项目、湖北江陵1#、2#机660MW锅炉钢结构、石门锅炉1000MW钢结构、汉川电厂1#1000MW锅炉钢结构、上海锅炉厂印尼宾坦1#100MW锅炉钢结构等电站钢结构合同。

  在光伏领域,我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正式超越水电装机规模,成为全国装机量第二大电源形式,仅次于煤电,在电力能源结构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在解决项目土地资源匮乏、施工难度大等问题方面,大跨度高净空的柔性支架方案,可以在光伏区下部任意进行农林种植,实现了光伏发电和农林种植的综合利用,逐渐获得市场认可。报告期内,公司及所属子公司签订了浙江磐安柔性光伏支架多场景运用研究技术服务项目、华电腾格里100万千瓦光伏项目、湖北华电英山杨柳湾100MW农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重庆华电巫溪樟木垭100MW农(林)光互补光伏发电项目、监利龚场分盐300MW光伏发电项目、内蒙古通威硅能源绿色供电项目固定式光伏支架等光伏项目。

  我国海岸线万公里,海域面积广阔,近海海上风电可开发量超过1亿千瓦,深远海风电理论可开发量约45亿千瓦,综合考虑通航安全、海底管线、海洋油气、生态环境、军事等影响因素后,深远海风电技术可开发量约15亿千瓦,行业发展空间较大。2022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指出,综合考虑资源禀赋、消纳能力、建设条件等因素,优化新能源发展区域布局,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开发并举,大力发展风电和太阳能发电。2023年全国风电新增并网容量7,566万千瓦,其中海上风电新增并网容量633万千瓦(广东、山东、浙江、福建),同比增长5%,全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量达到3,729万千瓦。根据《规划》,我国将加快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重点建设山东半岛、长三角、闽南、粤东和北部湾五大海上风电基地,推进一批百万千瓦级的重点项目集中连片开发,完善深远海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推动一批百万千瓦级深远海海上风电示范工程开工建设,国内海上风电逐步呈现“大型化”“深远海”“漂浮式”“融合发展”“智能化”“集群化”发展特点。“十四五”期间,我国广东、山东、浙江、海南、江苏、广西等沿海省份陆续出台海上风电规划,规划并网规模超65GW,开工规模超85GW。2024年,招标及开工海上风电项目已有明显增加。

  海上风电建设投资大、风险高,业主高度重视参建单位的综合实力,市场门槛要求较高。公司海上风电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参与多个项目的建设实践,已储备了一支与海上风电业务发展匹配的员工队伍,充分利用子公司海上风电桩基基础、塔筒等装备制造优势和临港出运的便利条件,形成了从设计,装备制造,到安装施工及运维的完整服务范围。目前,海上风电业务已成为公司极为重要的业务板块之一,在研发、设计、制造、施工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绩,工程建设能力得到了业界广泛认可。近年来,公司同国内外多家优秀单位进行合作,有效整合设计、制造及施工等相关资源,实现规模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了综合竞争力。先后签订了国家电投滨海北H1、滨海北H2、华电福建海坛海峡、华能射阳大丰H1、龙源射阳等一系列海上风电工程。截至2024年6月,公司参建海上风电项目30余个,完成风电基础施工近600套、风机安装640余台、海上升压站安装7座、测风塔2座、敷设海底电缆1,000余公里。业务分布河北、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海南等10余个省份及越南金瓯。其中,中电投滨海北H1项目为国内首个以“四合一”总包模式招标的项目,并荣获2016-2017年度“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同时是国内风电领域(陆上、海上)首个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的项目,提升了公司在海上风电领域的影响力和品牌形象。承建的河北建投唐山乐亭菩提岛海上风电300MW项目荣获2021-2022年度中国安装工程优质奖(中国安装之星);施工总承包的福建华电福清海坛海峡300MW海上风电项目荣获2023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自主研发的《海上风电超大直径单桩基础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19年度中国电力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海上风电新型筒型基础与高效安装成套技术》荣获2020年天津市科学技术发明特等奖;《海上风电建设全过程管理创新与实践》荣获2021年度电力创新大奖;《坐底式风电安装船风机安装施工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2022年电力建设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科技成果荣获202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我国高污染行业(煤电、石油、化工等)已先后经历了快速发展期、过渡期和退化期。2015年后FB体育,煤电建设放缓,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逐渐增大。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家将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持续改善环境质量,增强全社会生态环保意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继续开展污染防治行动,建立地上地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这为环保行业中的噪声治理细分行业带来较好的发展机遇。

  随着噪声控制技术应用领域的扩大,多种降噪技术如吸声技术、隔声技术、消声技术及隔振技术综合应用与降噪项目成为主导。当前的降噪产品和材料有各类结构消声器、吸声材料、阻尼材料、隔声门窗、隔声罩、声屏障等,虽然还不尽完善,但已经发挥了作用,极大地促进和推动了降噪设备和材料的性能质量提升。未来,噪声治理行业将向以下几个趋势发展:一是研发提高用于吸声、消声等专用材料的性能,以适应通风散热、防尘防爆、耐腐蚀等技术要求;二是提高噪声治理预测评价工作的效率和精度,节省治理工程的费用;三是加强噪声源头控制技术研发工作,噪声源头治理技术具有噪声源头治理、系统解决、高效节能等特点,可降低建设投资,减少设备运行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目前国内从事噪声与振动控制的生产、科研单位约有500家,主要包括北京绿创、四川正升、四川三元、哈尔滨城林等噪声治理公司。公司噪声治理业务在电力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在“燃气电厂噪声源头控制技术”及“燃气电厂低频消声技术”等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独创的噪声治理与环保型机力通风冷却塔、厂房建筑结构一体化相结合的模式已在杭州半山公司去工业化改造项目上实施。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能帮助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实现电网大规模调峰和跨季节、跨地域储能,加速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的低碳化。我国具有良好的制氢基础与大规模的应用市场,发展氢能优势显著,加快氢能产业发展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促进清洁能源转型升级、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氢能的开发与利用正在引发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氢能成为破解能源危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现代能源体系的新密码。

  我国氢能产业和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近年来,我国对氢能行业的重视不断提高。2019年3月,氢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公共领域加快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2020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征求意见稿)》拟将氢能列入能源范畴;2020年9月,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对符合条件的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2021年氢能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未来产业布局,氢能产业己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部分;2021年10月,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2022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氢能被确定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产业被确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各级政府在氢能产业政策支持方面纷纷发力,有力推动了氢能产业的落地发展。

  目前,我国在氢能及燃料电池领域,已经初步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示范的全方位格局,涵盖了制氢、储运、加注、应用等环节,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初步具备产业化条件,氢能也逐步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司自2020年筹划发展氢能产业,定位于可再生能源制氢、储氢、用氢等技术开发、装备制造、工程总包及项目投资、运营为一体的能源服务商。公司坚持自主研发,不断探索研究氢能核心材料领域的前沿技术,基于自身研发优势及长期的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的进步、产品性能的优化及迭代,稳步推进氢能业务的产品技术研发及市场拓展。截止2024年6月底,公司氢能业务拥有相关专利51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标准编制方面,发布团标5项,在编国标6项、行业标准2项、团标13项。科技项目方面,在执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广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深圳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研发的PEM制氢装置入选国家能源局“2023年度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研发的“大容量风电离网制氢技术”荣获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创新奖二等奖。

  本公司作为工程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业务集工程系统设计、工程总承包以及核心高端装备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致力于为客户在物料输送系统工程、热能工程、高端钢结构工程、海洋工程、工业噪声治理工程、氢能、光伏等方面提供工程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公司是细分领域中具有丰富工程总承包经验和突出技术创新能力的骨干企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树立了良好的市场品牌,目前业务已拓展至电力、港口、冶金、石油、化工、煤炭、建材及采矿等多个行业,项目遍及全国各地及海外十余个国家。

  本公司的物料输送系统工程业务以系统研发设计和工程总承包为龙头,以核心高端物料输送和装卸装备研发制造为支撑,为电力、港口、冶金、石油、化工、煤炭、建材及采矿等行业提供物料输送系统工程的整体解决方案。随着智能化的快速发展,公司正在推进物料输送和装卸装备无人化和系统智能化的研发和实施,借助多年物料输送系统设计和总包经验,提供后续智能化、无人化改造和运维保障服务。由于环保要求不断提高,公司逐步展开输煤系统综合治理及改造业务。此外,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一带一路沿线项目,开拓直接面对海外业主的物料输送系统EPC项目。

  本公司自行设计制造的核心物料输送和装卸装备包括环保圆形料场堆取料机、长距离曲线带式输送机、管状带式输送机、装卸船机、堆取料机、新型高效穿越式岸桥、排土机、翻车机、数字化料场管理机器人、智能巡检机器人等,上述产品主要用于环保圆形料场系统、电厂输煤系统、港口码头装卸运输系统等物料输送系统。本公司已取得机械行业(物料搬运及仓储)专业甲级、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起重机械)、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起重机械)、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港口装卸机械)、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轻小型起重运输设备)、轻型钢结构工程专项甲级、机械行业物料搬运及仓储专业甲级、环境工程设计专项(物理污染防治工程)甲级、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乙级、工程设计电力行业风力发电专业乙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一级、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二级、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贰级、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等物料输送系统工程资质。

  物料输送工程主要以系统研发、设计、装备制造、项目管理为一体,提供智能化、环保型物料输送系统工程整体解决方案和系统运行维护、检修、备品备件等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主要从事环保型圆形料场系统、港口码头装卸系统、电厂输煤系统、长距离曲线带式输送系统、管状带式输送机系统、露天矿半连续开采系统等物料输送工程总承包业务。

  目前,公司成功实施了港口、电力、冶金、采矿、化工、煤炭以及建材等行业的多项物料输送系统EPC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工程项目经验。该业务在国际市场也取得较大发展,业务遍及几内亚、印度、印尼、菲律宾、柬埔寨、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

  该项业务的采购主要包括原辅材料、附属设备采购以及必要的建安施工分包。根据项目来源、标的金额的不同,将采购方式分为招标采购、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单一来源采购、规模采购、自有产品采购和其它方式采购等,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据《招标采购管理办法》《非招标采购管理办法》《供方管理办法》等制度,控制项目成本,同时确保采购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物料输送装备生产是物料输送系统工程业务的核心环节之一。本公司根据业主需求以及设计方案,由曹妃甸重工、重工机械等子公司负责实施生产。首先由事业部根据项目需求编制产品需求计划,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设备名称、生产开始时间、交货时间等,并与设备制造技术协议或技术规范一并交给各子公司的生产计划部门;然后由各子公司的生产计划部门根据产品需求计划及技术协议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并组织生产。

  本公司一方面以EPC项目带动物料输送装备的销售,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制造能力,以研制的高品质物料输送装备提高EPC项目整体质量,两者相互促进,使得公司的物料输送系统工程业务在业内拥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

  本公司的热能工程业务专业从事管道工程、空冷系统研究、设计、供货、安装、调试和总承包服务,为在运行机组综合效能提升、节能降耗、灵活性改造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业务范围涉及火电、核电、石油化工、煤化工等领域。公司热能工程业务以工程设计、项目管理为核心,以加工厂为基础,积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为客户提供全方位服务和解决方案。

  本公司具有电厂热力系统、管道系统、空冷系统的设计能力,可开展发电机组能效提升的技术经济性分析、管道流动和传热的数值模拟分析、空冷岛数值模拟分析以及相关的工程设计和技术服务工作,已取得GC1级、GCD级压力管道设计资格证书、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ASME(S)证书等热能工程资质。

  本公司开展电站四大管道系统业务不仅提供管材、管件采购、管材管件配管加工制造成套供货,而且还为业主提供管道系统优化设计咨询服务。公司承揽的成套系统供货项目,相关的工厂化加工配制业务由子公司河南华电予以实施。

  电站空冷系统业务主要采用EP和EPC模式,并对EP模式的空冷系统提供安装和调试的技术指导FB体育。

  综合能效提升及灵活性改造业务依托自身多年在动力管道、空冷设计、热力系统设计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针对火电机组运行中存在煤种适应性差、设备老化、可靠性低、能耗高、深度调峰能力不足等实际问题,开展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从系统参数提升、锅炉燃烧优化、锅炉烟风系统优化、汽轮机通流改造、冷端节能、熔盐储能系统开发等环节入手开展火电机组先进节能降耗技术及灵活性改造技术应用研究,主要采取“系统诊断、方案制定、工程实施”模式,按照“一厂一策”思路,为火电机组节能降耗提供“菜单式、定制化”综合能效提升服务。

  热能工程业务采购的主要方式包括竞争性谈判采购、询价采购、单一来源采购、自有产品采购、框架采购和委托招标采购等。

  本公司热能工程业务主要针对火力发电企业。公司以北京为中心,构建向全国辐射的销售网络,通过主动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对已履约客户进行定期回访等途径维护客户关系,目前已与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国投电力(600886)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华润(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大型发电集团以及部分地方电力投资集团和信发、魏桥等大型民营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公司高端钢结构工程业务是以高端钢结构的新产品FB体育、新技术的设计研发和工程总承包为龙头,业务范围涵盖钢结构的工程系统设计、技术研发、新产品制造与安装、工程总承包服务,产品包括风电塔架、光伏支架、工业重型装备钢结构、空间钢结构及新型空间结构体系(可应用于煤场封闭)等,涉及电力、化工、冶金、矿山、民用建筑等领域,在电力等工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品牌认知度。高端钢结构工程业务还为物料输送系统工程、热能工程、海洋工程等业务提供新型空间结构体系、钢结构栈桥、空冷钢结构、风电塔架、光伏支架等产品,是本公司主要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

  本公司已取得轻型钢结构工程设计专项甲级、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特级)、钢结构工程专业承包壹级、建筑机电安装工程专业承包三级、环境工程设计专项(物理污染防治工程)甲级、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二级等钢结构工程资质。

  高端钢结构工程以EPC模式开展料场封闭等业务,另外,也直接销售传统钢结构产品。

  公司高端钢结构工程业务电站钢结构、石化主装置钢结构、风电塔架、新型空间结构、空间钢结构、光伏支架产品为自有产品,采购的主要内容为原材料的采购,包括钢材、螺栓、油漆、焊材、配件等。采购模式为通过竞争性谈判、询价等采购方式,充分竞价确定供应商。空间钢结构EPC项目的安装施工标段,根据项目的情况采用委托招标、竞争性谈判和询价采购的方式,选择满足相应安装施工资质要求的承包单位进行分包。

  公司通过收集业主在公开媒体发布的工程信息、通过公司客户群和业务关系单位介绍信息等获取业务信息,并按客户要求准备相应材料及报价,以获得客户订单。同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持续重视客户维护,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海洋工程业务范围包括海上风电场及海上光伏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风电场运营维护等。近年来,公司紧紧围绕“海洋强国”战略,以海上风电科技研发和工程建设为基础,积极拓展海上光伏、海上制氢、海洋牧场、海上能源岛等海洋工程建设、运维及海洋能源综合开发业务,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海上风电+”系统解决方案服务商。

  本公司已取得电力行业工程设计(风力发电)乙级资质、港口与航道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电力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机电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中国钢结构制造企业资质证书(特级)、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三级等,拥有从事海上风电、海上光伏等EPC总承包的设计、施工资质和IHC3600-大型液压打桩锤、“华电1001”自升式海上作业平台等关键设备船机。

  公司一方面依托自有施工船机设备、临港生产制造基地、其他战略合作伙伴资源等各方面优势,带动海上风电和海上光伏等海洋工程业务施工总承包的承揽,同时通过加强施工船机设备的管理,提高其工作效率,严格把控生产制造质量,以提高施工总承包的整体质量,两者相互促进,使得公司的海洋工程业务在业内拥有较高的市场认知度。另一方面公司聚焦核心技术攻关,以海上风电导管架设计优化为突破点,积极开展海洋工程支撑结构优化、海洋工程高端装备研发和海洋能源先进工艺开发,努力开拓海洋工程EPC承揽模式。

  公司海洋工程业务的采购主要包括原材料的采购、配套施工船机或设备的租赁、必备损耗品采购、制造分包、施工劳务人员采购等,其中原材料的采购一般归为本公司自有生产基地或制造分包厂家进行采购。依据《采购管理办法》制度将采购方式分为招标采购、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单一来源采购等,采购过程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为进一步控制成本、提高采购效率,公司继续加大规模采购范围,并收到较好成效。公司依据《供方管理办法》等制度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管理。

  海上光伏基础、海上风电塔架和桩基的生产是海上风电业务施工总承包中十分关键的环节之一。公司根据业主方提供的设计图纸,由公司自有生产基地负责实施生产,必要时进行分包。公司自有生产基地负责实施生产时,首先由事业部根据项目需求编制产品需求计划,内容包括项目名称、设备名称、生产开始时间、交货时间等,并与设备制造技术协议或技术规范一并交给子公司的生产计划部门,然后由子公司的生产计划部门根据产品需求计划及技术协议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并组织生产。

  制造和组装完成的桩基础及风机塔架通过租赁的运输驳船运至项目施工现场,主要利用本公司自有的“华电1001号”和长期租赁的“华电中集01”半潜式起重船及合作伙伴的其他配套船机设备完成打桩和风机安装施工。

  工业噪声治理业务以噪声控制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为龙头,以电厂噪声控制系统设计为支撑,坚持自主创新、协同发展,将公司打造成工业噪声控制领域领先的系统方案解决商。公司以燃气电厂噪声控制技术及降噪设备的研发为引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降噪技术和产品,开发完善具有华电重工特色的噪声治理系统解决方案。在技术上完成了余热锅炉噪声源头控制技术、管道蒸汽阀门噪声源头控制技术、高效环保机力通风冷却塔的三维多场耦合分析技术、塔群回流扰流空气动力场技术、噪声建筑结构一体化技术,在产品上完成了部分新产品的研究和应用,同时新技术和新产品可推广和应用到其它电厂噪声治理上,例如在杭州华电半山去工业化改造项目冷却塔改造、主厂房美化、全厂噪声治理等进行示范应用,以上新技术、新产品均处在国内领先地位。依托公司的噪声治理、建筑结构的系统集成优势,将噪声业务扩展至与噪声治理与环保型机力通风冷却塔、厂房建筑结构一体化相结合的模式,全面提供噪声治理系统解决方案与技术服务。在燃气、燃煤电厂噪声治理基础上,逐步开拓电网、轨道交通、石化等其它领域噪声治理市场。

  本公司已取得环境工程专项设计(物理污染防治工程)甲级资质、环保工程专业承包二级资质、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乙级工程设计资质等工业噪声治理工程资质。

  以噪声控制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为龙头,以电厂噪声控制、建筑结构设计为支撑,集成与噪声治理密切相关的钢结构主厂房、建筑结构等业务,为客户提供专业、科学、经济高效的系统解决方案和高品质的产品,实施从现场测试、咨询、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产品设计及制造、安装、调试、验收一体化服务,致力于成为工业噪声控制领域国内领先的系统方案解决商。公司专业齐全,建筑、结构、噪声专业共同发展,噪声治理技术可以应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领域,通过噪声治理业务发展建立建筑、结构、噪声一体式EPC模式。

  公司噪声治理业务的采购主要包括原辅材料、成型产品采购及施工分包。原辅材料包括吸音棉、阻尼、钢材、金属板材等,成型产品包括隔声门、隔声窗、消声器等。根据不同采购标的、金额,采购方式主要包括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招标采购等。建立了噪声治理产品采购数据库,可快速查询、比较各个供应商及各产品的近期价格水平;扩大合格供应商资源,优化整合,打造噪声治理业务优质、稳健的产业链,优化设计,降低采购成本、提高效益。

  公司坚持服务于国家绿色低碳能源转型发展需求,围绕氢能产业发展需要,努力巩固和加强自身核心产品与系统集成能力,准确把握氢能技术创新发展方向,以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高效利用为重点,以“产学研用”为路径,持续强化核心材料、关键设备的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努力打造绿氢制、储、用产业链条,依托能源大基地布局、增进产业协同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引领、加强产业链构建等多种方式,积极打造并拓展“1+1+N”模式,支持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绿色低碳助力我国新型能源体系构建。

  公司以事业部、技术研发中心为氢能业务开发与技术研究的主要承载主体,开展包括技术咨询、方案策划、场景开发、EPC总承包项目建设、装备制造、科研开发等工作,业务涉及市政交通、化工、冶金、分布式供能等多个用氢场景。公司承担华电集团“揭榜挂帅”和“十大重点科技项目”任务,成功实施泸定水电解制氢项目,包头达茂旗、青海德令哈、辽宁铁岭三大制氢项目实现“同年开工、同年产氢”目标并成功商业运行。

  氢能业务的采购主要包括工程施工、原辅材料、附属设备采购以及必要的制造和设计分包。根据项目来源、标的金额的不同,将采购方式分为招标采购、询价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单一来源采购、规模采购、自有产品采购和其它方式采购等,遵循“公开、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依据《供方管理办法》等制度对供应商进行严格管理,控制项目成本,同时确保采购产品和服务的质量。

  氢能装备生产是氢能的核心环节之一。公司根据业主需求以及自身产业发展需要,由所属子公司负责氢能相关装备、核心材料的生产。

  公司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新能源项目氢能产业配套项目规划、核心装备配套供应、应用场景开发等多种方式为业主提供支持与服务。在市场开拓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在装备制造上的特长,不断提高市场人员素质,不断提升市场开拓范围,深化合作交流,促进产业落地和技术成果转化。

  2024年上半年,面对地缘冲突、美国大选等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616,836亿元,同比增长5.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660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36,530亿元,同比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349,646亿元,同比增长4.6%。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其中,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5%;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0%。在制造业方面,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步伐正在加快。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5,391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27,278亿元,同比增长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4,540亿元,同比增长3.1%;第二产业投资82,297亿元,同比增长12.6%;第三产业投资158,554亿元,同比下降0.2%。

  在进出口方面,上半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11,688亿元,同比增长6.1%。其中,出口121,298亿元,同比增长6.9%;进口90,390亿元,同比增长5.2%。一般贸易进出口增长5.2%,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5.0%。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1.2%,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5.0%,比上年同期提高2.5个百分点。

  在货币政策方面,上半年,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8.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3.45万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46万亿元,对实体经济发放的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减少80亿元,委托贷款减少917亿元,信托贷款增加3,098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2,365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1.41万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3.34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1,214亿元。

  在汇率方面,上半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收盘价由7.0920下行至7.2659,贬值2.5%。同期,人民币兑CFETS货币篮汇率指数却由97.42上升至100.04,升值了2.7%。

  公司主营业务涉及的长距离曲线带式输送机、管状带式输送机、卸船机、斗轮堆取料机、环保型圆形料场堆取料机、翻车机、排土机、四大管道、电站钢结构、风电塔筒、光伏支架、集装箱岸桥等由公司子公司负责生产制造,原材料主要是钢材。因此上业主要针对钢铁行业进行分析。钢铁行业上游是黑色金属开采冶炼、电力和煤炭行业,下游是机械、房地产、家电及轻工、汽车、船舶等行业。上游原料以铁矿石为主,下业中机械和房地产需求较大。整条产业链的传导作用自下而上,即下游需求影响钢铁产量,进而影响对于上游原料的需求。

  2024年上半年,全国累计生产粗钢5.31亿吨,同比下降1.1%;生产生铁4.36亿吨,同比下降3.6%;生产钢材7.01亿吨,同比增长2.8%。上半年,我国钢材市场整体运行偏弱,行情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月初至3月底,钢材供需双弱,钢价下挫;4月初至5月下旬,钢材需求回升至高位,库存去化速度较快,钢价触底反弹,钢厂逐步复产;5月下旬至6月底,受多雨、高温天气影响,建材需求有所减少,钢材库存去化受阻,原料端铁矿的库存持续累积,钢价再度走弱。

  公司主要为下业客户在物料输送系统工程、热能工程、高端钢结构工程、海洋工程、氢能等方面提供工程系统整体解决方案,公司业绩与下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固定资产投资直接相关。公司下业包括电力、煤炭、港口、冶金、建材、采矿等,近年来,受经济增长放缓、传统工业产能过剩、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影响,部分下业景气度下降,公司传统业务向电力、港口、煤炭等行业集中,同时为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公司也在积极布局与开拓氢能、智慧港机等新兴业务。现就电力、煤炭、港口、氢能等行业分析如下:

  在电力消费方面,2024年上半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46,5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用电量62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第二产业用电量30,6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9%;第三产业用电量8,52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6,7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

  在电力生产方面,上半年,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0.71亿千瓦,同比增长14.1%。其中,火电装机容量14.05亿千瓦,同比增长3.6%;水电装机容量4.27亿千瓦,同比增长2.2%;并网风电装机容量4.67亿千瓦,同比增长19.9%;核电装机容量0.58亿千瓦,同比增长2.3%;并网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7.14亿千瓦,同比增长51.6%。

  在电力投资方面,全国主要发电企业电源工程完成投资3,441亿元,同比增长2.5%。电网工程完成投资2,540亿元,同比增长23.7%。

  煤炭主要应用于电力、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既有能源属性,也有化工属性,其中电力行业是重要的下业,煤炭清洁利用是利润的主要增长点。煤炭行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行业景气度与宏观经济和投资密切相关,下业的景气程度直接影响着煤炭行业需求,进而影响行业供需关系,导致价格和产量的变化,而煤炭企业利润的变化也会对其开工、增产能形成反作用,进而影响行业整体的供给水平。

  2024年上半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原煤产量22.7亿吨,同比下降1.7%。进口煤炭2.5亿吨,同比增长12.5%。国内原煤产量与上年同期相比虽有所减少,但整体仍在高位,同时增加煤炭进口,有效保障国内煤炭供应。在需求端,受钢铁行业市场不及预期影响,焦煤需求走弱,受电厂存煤库存较高、新能源发电充足影响,动力煤需求不足,而在化工、有色、高技术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充换电等领域的需求则有所增长。

  港口主要服务于航运产业,航运对应的干散货(铁矿石、煤炭、粮食)、油料(成品油、原油)、集装箱运输(机械设备、纺织服装、家电、轻工)都由对应的港口设施完成装卸。供给方面,我国的港口群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西南沿海地区。需求方面,集装箱需求主要看全球市场,干散货与原油需求主要看我国市场。

  在港口规划方面,自2023年12月交通部印发《加快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建设的意见》以来,国内智慧港口建设开始提速。2024年6月交通部印发《新时代加强沿海和内河港口航道规划建设的意见》,提出开展有组织的科技攻关,推动港口装卸、库场作业等自动化、智能化运营技术研发应用和关键技术自主可控。鼓励光伏、风能、岸电等相关设施建设使用,推进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应用。2024年上半年,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85.6亿吨,同比增长4.6%;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26.89亿吨,同比增长8.8%;集装箱吞吐量1.62亿TEU,同比增长8.5%。

  2024年上半年,中央氢能政策全面加速务实落地,多个政策文件大力鼓励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加快推进绿色低碳改造,全面拓展氢能应用场景。2月,国家发改委在《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中提出氢能相关产业指导共6项,包括含氢冶金、氢能船舶制造、工业氢气回收利用、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装备制造、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氢能等可再生能源互补系统建设和运营等。3月,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前沿新兴氢能等产业发展。5月,国务院在《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中多次提及氢能,强调将统筹推进氢能发展加强氢冶金等低碳冶炼技术示范应用,鼓励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研发应用。各地方也出台多项政策,内容涵盖各环节氢能核心技术开发、加氢站建设、氢燃料电池汽车应用等。吉林、河北、内蒙古、四川和新疆规定,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项目不需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极大地拓展了绿氢的生产应用空间。

  上半年,我国电解槽招标项目24个,招标电解槽类型包括碱性、PEM、AEM三种,以碱性电解槽和PEM电解槽为主,公开招标电解槽的绿氢项目共8个,合计569.5MW,目前共有67.3万吨绿氢项目已开工。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2024-2029年中国质子交换膜行业发展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2023年全球质子交换膜市场销售额达到了11.4亿美元,到2030年将达到28.55亿美元至30.74亿美元之间,年复合增长率(CAGR)在12.5%至14.2%之间。截至2024年6月底,我国建成加氢站426座,其中2024年上半年新增19座,从地域分布来看,广东省以68座加氢站数量高居榜首,紧随其后的山东、河北、江苏、湖北、浙江、山西、河南等7个省市的加氢站数量均在20座以上。全国多地出台政策举措,给予加氢站建设补贴和运营补贴,给予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奖励,上半年,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1181辆,同比增长51.6%,销量1117辆,同比增长11.4%。

  在新签合同方面,公司于报告期内新签销售合同金额73.20亿元,同比增加79.81%。在实现收入方面,公司主营业务收入29.22亿元,同比增加23.62%。其中物料输送系统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26亿元,同比增加28.60%;热能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11亿元,同比增加99.53%;高端钢结构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69亿元,同比增加2.07%;海洋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86亿元,同比增加57.94%;氢能业务实现营业收入0.30亿元,同比减少81.88%。

  “双碳”战略的提出,公司部分传统业务面临业务萎缩、升级换代或竞争激烈的挑战。公司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应对宏观、行业、市场等环境变化:

  一是顺应新能源产业趋势,加速推动绿色低碳业务发展。陆上、海上风电业务齐头并进,抢抓大基地、海风建设周期,多措并举开拓市场。成立海上风电运维公司,打造设计、工程、运维海风全产业体系。大力拓展光伏业务,建设光伏支架制造基地,推动柔性支架项目落地。

  二是紧抓煤电建设与低碳改造新机遇,进一步巩固传统优势业务。围绕大基地建设,抢抓煤电新一轮建设机遇,大力拓展电厂四大管道和综合能效提升改造等业务,持续提升公司在超超临界、高效清洁燃煤发电机组管道预制市场的优势。

  三是强化科技创新对公司发展的战略支撑作用,加大在技术研发领域的资源投入,建立公司科技创新孵化平台,搭建“宝塔型”科技创新体系;加大力度开展战略性新兴业务的科技研发工作,推进技术成果转化,深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大科研人才培养和激励,通过设立设计优化奖项、设计优化科技开发流程等有效举措,完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营造崇尚创新、鼓励创新、尊重科技人才的文化氛围。

  四是加快走出去步伐,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华电集团和华电科工海外发展战略为契机,加大力度拓展海外业务,聚焦重点国别重点项目,深度整合内部各层面国际业务资源,在重点国家开设代表处,以“品牌营销+技术营销”方式开拓市场,构建立体营销体系。

  五是推动产融发展。以上市公司平台为依托,以做大做强为原则,围绕产业链及价值链关键环节,积极优化资本运营路径,主动运用并购重组手段促进资产和业务布局优化完善,推动产业快速做大做强,打造“产融”重工。

  六是推动管理创新。以入选国资委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为契机,锚定行业内标杆企业开展对标工作,实施新一轮科改行动和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推进ESG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持续加强内控合规风险管理,推进一体化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有效防控重大风险,保障公司依法合规经营。

  2024年上半年,公司深入学习贯彻习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董事会各项部署和要求,以党建为引领,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取得了积极成效。报告期内,公司新签销售合同73.20亿元,实现营业收入29.32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0.37亿元。

  公司始终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改革发展优势。高标准推进党纪学习教育,第一时间部署和落实,以专题读书班、专题党课等多种形式,推动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深化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扎实推进“第一议题”制度,确保习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落到实处。深入实施“四力四推”党建工程,开展基层党建调研和党建联建共建活动,推动基层党建水平稳步提升。弘扬奋进文化,加大先进典型的选树力度。纵深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推进构建大监督体系建设,开展新能源领域、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等专项排查治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展优秀干部和专业人才调研,储备一批结构合理、能力过硬、素质优良的干部队伍。

  公司以“强基础、控风险、管现场”为主线,扎实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安全环保形势总体稳定。压实压紧安全环保责任,大力推进安全责任制落实评价,守牢安全环保底线。聚焦重点项目、关键领域,以严的标准推动复工复产、春季安全大检查、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帮扶等系列活动,紧盯安全隐患并督导完成整改。大力实施“科技兴安”,运用智能化、信息化手段提高本质安全水平,筑牢“安全堤坝”。持续加大环保投入,曹妃甸重工、重工机械顺利完成VOCs治理设施技改,确保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深化内控风险合规一体化平台建设,以强化合规经营筑牢风险底线,全员合规经营意识进一步提升。紧盯重点诉讼项目,精准制定诉讼策略,重点诉讼案件得到妥善处理。策划网络安全宣传月活动,开展网络等级保护测评,网络防护水平大幅提升。

  公司聚焦年度经营目标,着力在拓市场、提效率、增效益上下功夫,努力提升盈利能力。牢牢把握绿色发展机遇,紧紧抓住新一轮火电建设窗口期,以大客户为重点,强化部门协同联动,在海上光伏、海洋牧场、风电钢混塔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公司新签合同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稳住了发展基本盘。物料、热能、海洋工程等业务乘势而上,圆满完成半年度市场指标。树立目标意识,成立项目督导组,积极推动项目建设,一线员工昼夜奋战,重点工程如期完成节点目标,赢得了业主高度赞誉。公司承建的浙江玉环75MW海上风电项目、浙江磐安100MW柔性光伏发电项目、山西武乡100MW光伏发电项目顺利实现全容量并网。华电可门两台卸船机顺利滚装上岸。巴彦淖尔基地顺利试生产,自制产量完成1.3万吨。承建的青海省首个绿电PEM制氢项目投产,国内最大离网风电制氢辽宁铁岭项目转入商运,内蒙古达茂旗20万千瓦绿氢示范项目打通了“制储运用”全产业链。

  公司立足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狠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绿色发展再上新台阶。报告期内,公司新增授权专利129项,其中发明专利38项,国际专利4项,首次在美国、新加坡、印度获得专利授权。“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彰显了公司在海上风电领域的科技实力。PEM电解水制氢装置入选能源行业2023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成果。“15km超长距离圆管带式输送机”获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世界之最科技成果”认定。重工机械荣获天津市百强科技领军企业称号、河南华电荣获河南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称号。海上风电、氢能两项课题入选华电集团首批“102030”重点科技项目清单。国重QN项目具备课题结题验收条件,获批牵头开展氢能技术装备攻关工程。集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创新资源,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获批2个国家能源局第一批“赛马争先”创新平台。智能巡检机器人、华电氢能测试、新型高效传动机构等3个试验平台获得华电科工首批授牌。取得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应用无人机开展数字化测绘,山西武乡光伏项目应用无人机有效解决了山地运输难题,提升了施工效率。

  公司以创建世界一流专业领军示范企业为目标,深入实施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扎实推进“科改行动”方案,持续激发内生动力。健全优化“三重一大”事项决策清单,规范议题审批程序,公司各类治理主体权责边界更加清晰。研究制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方案,深化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推荐2名员工攻读重点大学工程博士,通过CC计划引进1名高层次领军人才。以契约化为抓手,以业绩为导向,积极研究推进第二期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两家单位兑现超额利润分享。扎实推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专项行动,制定专项提升方案,多措并举提升价值创造能力。加强子企业董事会建设和规范运行,开展公司治理评价和董监高培训,提高关键管理人员的履职能力和履职水平。成立醇氨事业部,加快培育发展氢氨醇一体化业务。成立广东华电海洋科技、华电(阳江)海风运维,加速海上风电运维业务拓展。突出设计引领作用,钢结构工程事业部更名为建筑结构设计研究院,拓宽业务领域,推进业务升级。强化资质建设,取得石油化工工程总承包贰级、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三级资质。

  报告期内,公司新签销售合同73.20亿元,同比增加79.81%,另外,已中标暂未签订合同1.39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22亿元,同比增加23.62%;实现利润总额0.57亿元,同比减少10.39%;实现净利润0.37亿元,同比减少34.92%。从具体业务来看,物料输送系统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26亿元,同比增加28.60%;热能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8.11亿元,同比增加99.53%;高端钢结构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0.69亿元,同比增加2.07%;海洋工程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86亿元,同比增加57.94%;氢能业务实现营业收入0.30亿元,同比减少81.88%。

  为贯彻落实习提出的“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完成习提出的“3060”目标,各能源企业纷纷采取相应措施。燃煤机组作为各大电力集团的发电主力,在提高煤种适应性、改造老旧设备、提升可靠性、降低能耗和厂用电等方面有较大需求。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模式,对先进节能降耗技术、灵活性改造和智慧控制技术进行研究及应用,逐步推动相关技术成果转化,助力燃煤机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发展。

  目前,公司在空冷冷端改造、锅炉风烟系统综合优化、冷端节能、空冷智慧冷端等方面已经形成成熟技术包,具备“全厂系统诊断、改造方案制定、EPC工程实施”的能力,已完成多个300MW、600MW级火电机组能效提升和灵活性改造项目。另外,公司正在依托科研课题积极开展火电机组基于熔盐储热系统的深度调峰技术攻关。

  电解水制氢技术方面,开展3000Nm3/h的大功率高效碱性电解槽制氢装备和250Nm3/h的高效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装备的研发工作:一是基于公司当前拥有的成熟的1000Nm3/h碱性电解槽技术和储备的1500Nm3/h高电流密度电解槽技术,通过研发适应高电流密度运行工况的大面积复合电极设计与制备技术,优化新型电极板结构设计,开发大面积、高亲水性、高耐热性的新型复合隔膜技术,提升电-热-质均衡优化技术,完成3000Nm3/h的大功率高效碱性水电解槽制氢装备。二是从高产氢量PEM电解槽膜电极结构优化及规模化制备以及高产氢量PEM电解水制氢装备制造两方面进行研究,优化PEM电解水制氢装备核心部件膜电极结构,提升产氢效率,开发新型PEM电解水制氢装备,提升单电解槽单位时间产氢量。最终实现PEM电解槽单槽额定制氢产能≥250Nm3/h,额定工况下单位制氢直流电耗≤4.4kWh/Nm3,电解槽电流密度≥1.5A/cm2;动态功率调节范围宽于20~120%,冷启动时间

  针对离网/并网电解水制氢技术,拟研制适应于离网/弱并网条件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系统,突破适应于离网/弱并网条件的千Nm3级碱性水电解槽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瓶颈,制氢系统冷启动时间

  高效绿氢耦合绿氨技术方面,开发绿氢耦合制绿氨万吨级成套装备,开展合成氨工艺多稳态优化与柔性调控技术研究,提升风光互补、制氢储氢和合成氨全流程的柔性调节能力,实现季节性水电、波动性光伏发电与合成氨生产柔性协同,并实现绿氢耦合制绿氨万吨级成套装备3000小时以上示范应用。

  公司所属子公司河南华电结合自有特种设备制造能力和资源,拟转型为氢气“储运输加”核心装备制造基地,开发碳钎维缠绕储氢气瓶、储氢罐、储氢球罐、液氢储罐及输氢管道和氢气加氢站等产品,目前已完成储氢罐和储氢球罐取证及制造。

  公司所属子公司通用氢能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加速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研究创新与应用改进。报告期内,通用氢能新增专利5项,其中新增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编制并发布2项团体标准。在燃料电池核心材料以及电解水、液流电池、风冷等新领域的核心材料上不断研发出新产品,扩大产品市场覆盖度,满足多元化市场需求;持续推动原材料国产化替代,确保材料国产化后的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进一步降低产品的成本;加强产学研用融合,积极与国内外科研院所进行紧密合作,构建从材料到系统的完整创新链,以自主创新与协同创新结合的方式,提升通用氢能科技研发创新能力。

  上半年,公司三大制氢项目均成功实现商业运行。内蒙华电(600863)达茂旗20万千瓦新能源制氢工程示范项目为全球首批大规模绿电制氢项目之一,该项目应用碱性和PEM电解水制氢系统高效耦合制氢,以提高制氢调节范围和动态响应速度,实现了风光互补发电制氢,打通了氢能“制-储-加-用”全产业链,该项目于2023年12月1日成功出氢,2024年2月顺利投产,实现商业运行;辽宁华电铁岭新台子一期25MW风电离网储能制氢一体化项目为国内首个风电离网制氢示范项目,自主开发的离网制氢的EMS系统可实现制氢负荷与新能源系统在多种工况下的最优容量适配耦合,实现了混合式制氢整流电源及构网型储能在离网制氢系统中的应用,于2024年4月全容量投产,正式商业运行;青海德令哈PEM电解水制氢示范工程项目采用国内首创单堆MW级3.0兆帕PEM电解水制氢系统,是国内首个高海拔、高寒地区PEM电解水制氢商业化应用项目,实现了PEM制氢设备在关键材料、核心部件、装置及系统集成的工程化应用,该项目于2023年9月27日成功出氢,2024年4月实现商业运行。

  2021年,为抢抓市场机遇,更快地推动首创新型港口装备技术的成果转化,公司与唐山港(601000)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上海澳傅旭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天津蓝海起源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共同发起设立华电蓝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专业从事港口先进装备的研发、设计、孵化、推广,致力于成为高效、节能、智慧型港口高端装备及自动化码头装卸系统方案提供商。华电蓝科拟以公司首创研发的一系列新型港口装备关键核心技术为业务发展基础,以港口装卸高效化、智能化、节能化为研究目标,聚焦与突破制约港口装卸效率及智能化水平的关键难题,通过充分发挥股东各方在技术研发、装备制造、市场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快速推进高效智能港口机械装备核心技术攻关、创新科技成果落地及产业化推广。研发的新型岸桥被列入国资委《中央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推荐目录》以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导向目录》,正在推进首台套项目示范,新型岸桥首台套项目已完成制造、安装、发运和调试工作,并于2023年12月通过验收,目前正在配合业主开展码头全系统自动化调试;另,完成港口全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起重机总体方案研发,正在推进成果转化,签订的5台自动化轨道式集装箱龙门起重机设备供货合同,完成了研发、设计和制造,正在开展安装工作。

  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出台《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发改基础〔2022〕195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规划以库布齐、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为重点,以其他沙漠和戈壁地区为补充,综合考虑采煤沉陷区,建设大型新能源基地,依托新增跨省区特高压通道,以风光火储多能互补一体化形式将清洁电力外送至中东部负荷中心消纳。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影响贯穿电力系统从生产、输送到消费的全部环节,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挑战,亟需利用储能技术实现源网荷储协调运行。目前,储能领域包含以下几种路线,包括抽水蓄能、重力储能、压缩空气储能及锂离子电池等。其中,重力储能原理与目前装机容量最大、最成熟的抽水蓄能技术类似,是一种新型储能技术路线,其选址灵活、耐候性好、更安全环保且资源占有率低,相比其他储能更适合沙戈荒能源基地的建设。

  公司持续开展在重力储能业务的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技术研究开发方面,稳步推进重力储能运动仿真系统开发工作,加入南方电网储能开发创新联合体研究平台;在业务拓展方面,积极与相关客户开展重力储能前期业务对接,共同开展重力储能项目落地的前期研究。

  我国进入“十四五”能源结构调整关键期,2022年以来密集发布多项政策支持绿氢、绿氨发展,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能耗双降。《“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要求拓展氢(氨)储能应用领域,开展依托可再生能源制氢(氨)的储能试点示范,满足长周期、多时间尺度的储能应用需求;《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指南(2022年版)》对合成氨行业提出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实施要求,推动开展绿色低碳能源制合成氨技术研究和示范,优化合成氨原料结构,增加绿氢原料比例,降低合成氨生产过程碳排放;《关于组织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试点示范的通知》,支持结合海上风电开发建设,融合区域储能、制氢、海水淡化、海洋养殖等发展需求,探索推进具有海上能源资源供给转换枢纽特征的海上能源岛建设,建设包括但不限于海上风电、海上光伏、海洋能、制氢(氨、甲醇)、储能等多种能源资源转换利用一体化设施;《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鼓励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环保产业发展,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和绿色转型,将氢(氨)储能、电解水制氢和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绿色甲醇列入鼓励类发展项目,并将甲醇燃料、氨燃料、生物质燃料等替代燃料动力船舶列入鼓励发展类项目。我国绿氨相关政策持续推出,绿氢制氨、氢氨融合发展是中国氢能发展、工业降碳的确定性路径;绿氨在作为无碳燃料发电、氢储能等场景拥有巨大潜在应用市场。甲醇既可作为可再生油品,替代石油,实现液体燃料的清洁化及可再生。同时也可作为载氢体,解决氢能储运问题,推动氢能源发展。绿色甲醇,能够在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下,促进碳达峰碳中和实现,降低石油进口率,提高液体燃料的能源自给率,保障能源安全。

  绿氢可与绿电互换,既能直接使用,也可制成氨或甲醇,同时兼具储能功效,是各种能源之间高效转化的理想媒介,是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积极开展此项业务的设计研究工作,主要就离网型绿氢制绿氨绿醇应用场景开发核心工艺包,在醇氨技术设计方面,已完成5万吨/年、26万吨/年低温低压合成氨工艺包,正在进行10万吨/年低压甲醇合成技术研发设计工作,有序推进万吨级绿氨制备及千吨级绿色甲醇制备中试装置建设;申报国家、华电集团重大科技项目,依托重大课题攻关任务,开展万吨级合成氨工艺多稳态优化及柔性调控技术研究,提升风光互补、制氢储氢和合成氨全流程的柔性调节能力,实现波动性风光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与合成氨生产的高效协同。已获得3项关于绿氢耦合绿氨装备方面的发明专利授权。持续探索绿色合成氨工艺技术以及喷氨燃烧器、氨合成塔内件、甲醇反应器等装备,在火电掺氨燃烧方面,自主研发“燃氨替油”稳燃技术、锅炉全工况下的氨煤混烧锅炉深度调峰技术,开发纯氨燃烧器。在项目开发方面,积极跟进印尼、越南、辽宁风光氢储化大基地项目风光电制氢醇一体化项目,积极参与辽宁、吉林、青海等风光氢储化一体化项目,协助编制氢氨醇一体化项目规划、可研方案。

  2021年10月,国务院《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2021〕23号)明确提出目标:“十四五”期间,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构建,积极发展“新能源+储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储能系统,加快新型储能示范推广应用,推进熔盐储能供热和发电示范应用。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发改能源〔2022〕209号)等一系列文件,要求建设火电机组抽汽蓄能、高效储热等依托常规电源的新型储能技术,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协同发展。这为储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为新时代能源电力发展提供根本遵循。目前,基于熔盐储热系统的火电机组深度调峰改造是一种新型的灵活性改造方案,通过火电机组配置熔盐储热系统来削弱原本刚性的“炉机耦合”,能够在保证机组安全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火电机组的深度调峰能力,对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如期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华电重工作为华电集团科工业务板块平台,承接了部分华电集团所控制电力企业的输煤系统、电站四大管道系统等辅机系统工程项目,导致报告期内来自华电集团及其控制企业的营业收入占比较高。2024年1-6月,公司营业收入中来自华电集团及其控股企业的收入金额为111,942.84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8.18%。另外,本公司持续将业务领域拓展至港口、冶金、石油、化工、煤炭、建材及采矿等行业,并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承揽大型

  集团的工程项目,并与其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导致本公司报告期内来自相关大型集团的收入占比较高。按照受同一集团控制的客户合并计算,2024年1-6月,本公司前五大集团客户的收入金额为163,127.24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55.64%。

  该等大型集团客户仍然是本公司的主要客户,本公司也需要持续保持与该等大型集团客户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在未来的经营中,若包括华电集团在内的大型集团客户降低对本公司的业务需求,而本公司又不能及时开拓新的可替代客户,将对本公司业绩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应对措施:积极开拓集团外市场,加强大客户管理,在巩固与原有大客户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的同时,积极寻找新的客户和商业机会,降低客户集中风险。

  报告期内,因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多,公司受行业周期波动影响,利润空间承压收窄,2024年1-6月公司综合毛利率为13.26%相比上年同期减少3.71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毛利率为13.01%,较上年同期减少3.61个百分点。

  应对措施:完善投标、合同评审、项目策划、项目执行管理,通过技术创新、设计优化以及供应链整合降低成本,减少毛利率降低的风险。

  本公司的应收账款主要为应收工程款,大部分应收账款为0-6个月账龄,主要形成于工程结算和付款的时间差,符合行业特点。随着业务规模扩大,报告期末,本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25.87亿元,相比期初增加30.79%。本公司应收账款的主要客户分布于电力、港口、采矿、化工及煤炭等行业,该等行业拥有一定程度的周期性,若未来宏观经济持续低迷,导致多数下业的景气度下降,则会影响客户的偿付能力,从而影响公司应收账款的回收。

  应对措施:推进应收账款回款和“两金”压降工作,坚持压降存量与控制增量相结合,降低应收账款风险。

  2024年1-6月,本公司关联销售收入总金额为111,942.84万元,占当期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8.18%,关联销售相比上年同期增加了0.30%;本公司关联采购(未含租赁)总金额为3,264.55万元,占当期营业成本的比例为1.28%,关联采购(未含租赁)相比上年同期增加了24.67%。报告期内的关联销售主要为本公司向华电集团控制的电力、煤炭等企业提供物料输送系统、热能工程系统、高端钢结构系统、氢能等整体解决方案产生的关联交易;关联采购主要为向关联方采购低值设备、监理监造服务等。未来,若华电集团对本公司的业务需求持续增长或本公司对其他大客户的开拓不力,则可能导致本公司的关联销售收入占比上升。此外,若上述关联交易未能履行相关决策和批准程序或不能严格按照公允价格执行,则可能损害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应对措施:严格执行公司《章程》《关联交易管理制度》《与中国华电集团财务有限公司关联交易的风险控制制度》等规章制度,履行必要审议决策程序,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作用,在协议签订、交易定价、资金往来等各环节加强管理与监督,真实、准确、完整、及时、有效地履行相关信息披露义务,切实保护全体股东的合法权益。

  在海外业务方面,公司既涉及装卸船机等技术装备出口,又涉及管材管件、燃机等设备进口,部分以外币计价。受全球经济复苏和美联储货币政策等不确定因素影响,人民币兑外币汇率也具有不确定性,可能给公司带来汇兑损失或收益。2024年1-6月,汇率变动给公司带来损失59.60万元。

  公司作为工程系统方案提供商,业务体系完整,人才结构合理,专业及资源协同优势明显,凭借领先的技术研发实力、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项目业绩和丰富的客户资源,不断赢得竞争优势。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拥有专利1,344项,其中发明专利195项,实用新型专利1,141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国际专利6项。报告期内,公司新增专利129项,其中新增发明专利38项,新增国际专利4项。

  新增专利主要是为保护公司在相关专业领域自主技术研发和创新过程中取得技术成果而申请的专利,这些研发的技术或产品属于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高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等领域,符合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政策,具有较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上述技术所形成的科技成果已应用于电解水制氢产品核心材料和装置、海上风电深远海施工关键技术及装备、海上风电升压站及输电技术、火电厂综合能效提升、智慧港机、智能化料场存储系统、长距离皮带机绿色输送技术、燃气电厂噪声综合治理技术、高端钢结构、光伏支架等。

  公司经中国民用航空局在技术能力、飞行安全、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审核,获得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在光伏项目建造过程中,针对山地光伏组件运输成本高、耗时长、破损率高、安全隐患大等问题,公司因地制宜制定山地无人机运输方案,降低运输成本,减少新建道路和环水保施工措施,降本增效的同时彻底解决了山地光伏的运输难题。公司在持续研发低空+数字化技术基础上积极开展“数字化测绘”“无人巡检”“电力安全保障”“设施资产排查”等新业务,将“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激光点云”“GIS”等多项技术应用在工程数字化、智能制造和数智电厂领域。

  公司“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相关科技成果为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快速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公司积极构建多层次海洋能源开发技术创新格局,推进海上光伏、海洋牧场、海上能源岛等领域关键技术创新,开展深水导管架基础创新应用实践和深远海漂浮式基础及海洋能源综合开发利用技术攻关,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为深远海海洋能源开发奠定基础。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未直接拥有土地使用权,下属子公司拥有土地使用权8宗,总面积1,027,719.94平方米;公司未直接拥有海域使用权,下属子公司拥有海域使用权2宗,总面积为5.0119公顷。报告期内,公司及下属子公司没有新增的土地使用权和海域使用权。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及所属子公司拥有37项软件著作权。报告期内,公司新增软件著作权5项。

  报告期内,公司专有设备、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作为被许可方使用他人资源要素、允许他人使用自己所有的资源要素等其他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要变化。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和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新时代能源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华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电力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内蒙华电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国投电力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Copyright © 2002-2024 FB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1045503号-1